| 加入桌面 | 手机版 | 无图版
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排名推广
排名推广
发布信息
发布信息
会员中心
会员中心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光芒 » 新疆 » 克孜勒苏 » 正文

首批个体工商户:见证改革开放活力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8-09-29  浏览次数:186
核心提示: 自治区工商局数据显示,我区个体工商户从1981年的25701户,发展至今143.06万户。其中,呼和浩特市的个体工商户由1981年的4128

    自治区工商局数据显示,我区个体工商户从1981年的25701户,发展至今143.06万户。其中,呼和浩特市的个体工商户由1981年的4128户增至24万户以上。从小到大、由弱变强,个体工商户的出现,不仅催生了最早一批“万元户”的诞生,也为我区繁荣经济和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近日,记者走近呼和浩特市首批个体工商户,倾听他们与改革开放的故事。

80年代的“万元户”

    在回民区旧城北门,有一家叫“铁兆义”的清真肉食店。店面虽不起眼,却是改革开放初期首批申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的个体户,也是呼和浩特市首家清真肉食店。

    进入店内,左侧一整面墙壁俨然成了荣誉墙:内蒙古先进个体工商户、自治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“十佳带头人”、全国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……一个小店何以获得这么多的殊荣?故事还要从创始人铁兆义说起。

    呼和浩特市旧城一带曾经是市井商贾云集之地,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最繁荣的地区,很多个体户都是从这里起家捞得的第一桶金。铁兆义亦是如此。

    上世纪70年代末,铁兆义还是一个闲散的“无业游民”,常常拎着篮子走街串巷,卖花生、瓜子,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。那个年代,做小生意属于“投机倒把”行为,街上常常有执法队员巡街,只要一听有人喊“有人来了”,卖东西的人就得赶紧收拾东西回家。

    1979年12月15日,《内蒙古自治区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试行办法》出台,对个体工商业者登记的范围、登记的事项、开办条件等事项作了规定。已经年近六旬的铁兆义激动地一宿没合眼,他知道,经商合法化的春天来了。

  

上世纪80年代的铁兆义肉食店

    上世纪80年代初,铁兆义在呼和浩特市通道南街清真大寺望月楼旁,盖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临街门脸房,以自己的名字开办起了清真肉食店,并领到了呼和浩特市首家经营清真肉食的营业执照。

    肉食店开张伊始,每天门口都排着长队,除了买肉的顾客,还有不少还在观望的小生意人来取经。因为在计划经济年代,人们买东西都是凭票购买,诸如粮票、肉票、布票,个体工商户的诞生,无疑打破了老百姓的日常消费方式。干个体到底行不行得通,铁兆义其实也是摸着石头在过河。

    铁兆义自有一套生意法则——诚信经营、童叟无欺。店里经营的肉都是他亲自进货,一头牛一只羊的分量有多少,他一眼就能看得八九不离十,从肉的颜色、水分,就能分辨出牲畜的年龄、有无毛病。除了凭借自己的经验精挑细选,他还一定要检查有无检疫章和检疫手续。正是因为对品质的严格追求,店里的回头客源源不断,仅仅用了一年,就成了当时少有的“万元户”。

    先富起来的铁兆义还不忘帮助身边有困难的群众,当得知回族小学没有升旗台,他主动拿出4000元;听说和林县灯笼素小学缺少桌椅,他马上订做了100套课桌椅亲自送过去;逢年过节,他给辖区贫困户送米、送面、送牛羊肉……据有关部门统计,铁兆义向社会捐赠的款物已达200多万元,占他经营收入的一半。

    铁兆义和他的女儿铁玉兰去世后,肉食店目前由铁玉兰的儿媳文洁在经营,小店的规模也从原来的20多平方米扩增到50平方米,还新开了一家稍麦店。文洁告诉记者:“姥爷生前总说,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共产党的帮助才让他过上了好日子,所以时刻不能忘本。我们要传承他的精神,做良心商家。”

老字号重焕生机

    在个体经济刚刚复苏的80年代初,涉足个体工商户的也不乏老字号的身影。万胜永酱牛肉铺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

万胜永酱牛肉铺第五代传人刘焱

    根据《呼和浩特回族史》记载,万胜永酱牛肉铺是清真老字号,由回族人刘宽创办于清朝同治年间,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。由于色香味形具佳,不仅誉满青城,还闻名京津各地。

    “铺子搬迁过三次,最早在大北街九龙湾巷口(现恒昌商场对面),是爷爷刘富和他哥哥刘玉在经营,当时那一带还是平房。抗日战争时期,因为肉源困难,加上日伪诱逼,便中断了几年,改为卖焙子了。改革开放之后,我父亲刘凤岐和叔叔刘凤程重操旧业,又将万胜永酱牛肉铺开张了起来。期间因为城市改造,店铺两度搬迁,90年代才搬迁至现今的位置。”9月21日,记者几经辗转在回民区宽巷子找到了万胜永酱牛肉铺,第五代传人刘焱告诉记者,父亲去世后,万胜永酱牛肉铺现今由她和弟弟刘旭在经营。

    上世纪80年代初期,刘焱才20岁出头,在她的记忆中,当时个体工商户并不算个好营生,经营范围只限手工业、修理、小吃、服务等行业,其他领域都不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。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也只能是待业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,社会地位较低。刘焱记得,当时父亲刘凤岐原本在宁夏工作,1979年,他毅然放弃了铁饭碗,回到家乡干起了老本行。

    “说没风险那是假的,文革时个体户被当做‘资本主义尾巴’割掉了,谁知道政策会不会变,事实证明,父亲的坚持是对的。”刘焱熟练地从柜台里夹出一块酱牛肉一边切一边说,是改革开放让“万胜永”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,得以让这个老字号传承了下来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万胜永酱牛肉铺也开始触网,除本土食客,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,打包带走当做伴手礼送给亲戚朋友。

    当日,记者在自治区档案馆现存的一份《1949年前旧城主要商号店铺分布示意图》中证实了“万胜永”的存在,所处的位置正是当时的大北街九龙湾巷口,紧邻济仁堂药店和增盛魁绸缎庄。图中显示,从旧城北门到大北街、大什字、大南街、大召前街、大召东夹道巷店铺鳞次栉比,各色百货一应俱全,从中足以窥见当时的繁华。

小糕点养活7家人

    “‘惠德和’这个名字,还是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申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的时候起的,寓意实惠、道德、和气。我们家也是呼市最早做糕点生意的个体户。”9月21日,在回民区宽巷子惠德和糕点店,马涛这样对记者说。

    槽子糕、京八件、萨其马、绿豆糕、永红月饼、白皮月饼……这些传统糕点在惠德和有着不一样的地位,不仅是顾客爱来购买这些老味道,就连马涛本人,都对这些飘着甜腻香气的糕点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。“因为就是凭着这些传统糕点,在改革开放初期养活了七大家人,这里面不仅仅饱含着传统饮食文化,更有着对历史的记忆。”

  

马涛钟情传统糕点制作  

    马涛的祖上是经商起家,曾祖父兄弟7人,曾经在呼和浩特市大东街经营富恒源商贸,与大盛魁一样,是从事对蒙俄贸易的驼帮商号之一,拥有自己的驼队,经营茶叶、皮毛、丝绸等日用品。文革期间,富恒元商贸彻底解散,马涛的曾祖父兄弟7人从此各奔东西。当时,马涛的曾祖父年事已高,爷爷马明膝下又有7个儿女,都已成家,没有工作。商贸解散后,一大家人吃饭成了问题。

    在那个年代,市场经济意识还很朦胧,马涛的爷爷马明和其父亲马世华凭着祖上流传下来的糕点手艺,在当时回民区前青城道的自家小院内,悄悄做起了糕点生意,推着小推车走街串巷去售卖。直到改革开放以后,马世华才去申领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,有了自己的店面。

    “那时候就是为了养家糊口。”马涛说,受益于改革开放,惠德和的生意越做越大,当时普通家庭月收入才几十元,而他们家庭已经是“万元户”了。后来,前青城道的小院拆迁后,糕点店才搬迁至宽巷子。

(北方新报文·摄影/记者 张巧珍)

整图

[编辑:陈丽娜]
 
 
[ 光芒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